close

  從嚴治吏十個疑惑
  —公眾官員究竟怎麼想怎麼看
    作者: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十八大以來,從“‘老虎’、‘蒼蠅’一起打”到出台“八項規定”,從反“四風”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一年多的政府部門新“整風運動”,幾乎涵蓋了從“舌尖”到“車輪”,從座椅到卡券等多個方面,多項規定和禁令的密集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高壓態勢”。
  官風好轉,整個社會風氣也為之一新。但是,贊許期待的同時,公眾也有不少疑慮和擔憂,甚至一些平時隱性收入高的公務員也抱怨聲四起,發出“為官不易”、“官不好當”的感嘆。從嚴治吏一年多來,幹部群眾究竟是怎樣想怎樣看的,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在隨機採訪600位幹部群眾(其中黨政幹部238人)的基礎上,梳理歸納出了高壓反腐態勢下黨政幹部和社會公眾最關心、最疑惑的十個問題。
  ◆從嚴治吏能否徹底扭轉不良官風
  ◆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過嚴了
  ◆變花招應對的官員有多少
  ◆抱怨的官員有多少
  ◆會不會因此形成一輪官員下海潮
  ◆會不會因此給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漲工資
  ◆會不會減弱官員幹事動力
  ◆能否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
  ◆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
  ◆制度建設能不能跟得上
  圍繞“從嚴治吏十個疑惑”,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設計了專題問卷,針對網友和黨政幹部群體進行了調查,一系列調查結果發人深思:74.84%的官員認為從嚴治吏“可徹底扭轉不良官風”,持相同態度的受訪公眾比例為50.94%;72.02%的幹部和88.56%的公眾認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51.52%的受訪公眾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占比47.45%的黨政幹部選擇“半數左右”……
  從嚴治吏是治國理政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黨要管黨,首先要管好幹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從嚴治黨要求重點落實到從嚴治吏上。嚴是最好的保護,也是最大的愛護。
  6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執政,以革除一切舊弊的英勇氣概,蕩滌了官場的污泥濁水,迅速開創了一心為公、勤政為民的清新風尚。站在新的歷史關口,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中國官場積弊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面對從嚴治吏存在的諸多疑惑,我們用不著驚慌退縮,“治吏必用重典”、“矯枉必然過正”,只有切實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讓真正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獲得發展的舞臺,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策劃:賈立政
  執行:陳陽波魏愛雲馬靜袁靜劉建徐艷紅張瀟爽周素麗劉赫嚴俊
  標題:高壓反腐、從嚴治吏,官員及公眾真實想法
  調查時間:1月25日-2月28日
  調查樣本:公眾樣本11275人(以網絡調查為主)
           黨政幹部樣本3450人(以書面調查為主)
  公眾樣本以網友為主,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網易、鳳凰網四家網站推出網絡問卷,截止2月28日參與人數11275位;黨政幹部樣本依托人民論壇理論調研基地與戰略合作單位,面向東中西部12個省市的黨政幹部隨機發放書面問卷3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450份。
  數據處理:數據保留到小數點後兩位
  ◆從嚴治吏能否徹底扭轉不良官風?持積極肯定態度的受訪官員占比74.84%,受訪公眾占比為50.94%。
  ◆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過嚴了?88.56%的公眾和72.02%的幹部認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
  ◆ 變花招應對的官員有多少?47.95%受訪公眾選擇“大多數”, 而持此觀點的受訪黨政幹部占比僅為16.69%。
  ◆抱怨的官員有多少?51.52%的受訪公眾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占比47.45%的黨政幹部選擇“半數左右”。
  ◆會不會因此形成一輪官員下海潮?高達82.81%的公眾認為“較小可能會”和“不會”,50.65%的受訪幹部認為“可能性較小”。
  ◆會不會因此給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漲工資?76.46%的受訪幹部認為“沒有可能”和“可能性較小”;50.89%的受訪公眾認為“可能性較大”和“完全可能”。
  ◆會不會減弱官員幹事動力?54.99%的公眾選擇了“不會”和“較小可能”;認為“完全會”和“較大可能會”的幹部有37.4%。
  ◆能否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53.23%的公眾選擇“較大可能”,官員認同度更高,達84%。
  ◆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選擇“很多”、“較多”的黨政幹部占比達35.42%,八成多的公眾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升。
  ◆制度建設能不能跟得上?超過五成的公眾對從嚴治官的制度化信心不足,只有53.21%的受訪幹部選擇“完全能”和“較高程度能”。
  心態一:壓力大了。51.35%的黨政幹部認為與以前相比壓力“大了很多,不敢去高檔場所吃喝娛樂了”。
  ◆心態二: 信心足了。 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 選擇“有所提升”的黨政幹部有45.33%,選擇“較多”和“很多”的分別為27.15%和8.27%。
  ◆心態三:牢騷多了。參與調查的黨政幹部中,有11.21%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47.45%的選擇“半數左右”,兩項相加比例達58.66%。
  ◆心態四:更糾結了。在回答“會不會因此形成一輪官員下海潮”的提問中,認為“可能性較大”和“完全會”的幹部有32.31%;“會不會減弱幹部幹事的動力”,認為“完全會”和“較大可能會”的幹部有37.4%。
  ◆心態五:境界提升了。當被問及“是否贊同‘只要工作出色,適當腐敗是可以接受的’”時,75.32%的受訪幹部認為“私拿一針一線都是腐敗,決不容忍”。
  ◆心態六: 期待“剛性制度環境”。在比較了“領導核心”、“制度環境”、“政治氛圍”等幾項因素後,70.16%的受訪幹部認為“剛性的制度環境”最為關鍵。
  八項規定到底能管多久?從嚴治吏能否徹底扭轉不好官風?會不會減弱官員幹事動力?制度建設能不能跟得上?為了客觀、深入瞭解幹部群眾當前的內心真實想法,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隨機採訪了600位幹部群眾(其中黨政幹部238人),在此基礎上整理出最受關註的“從嚴治吏十個疑惑”,並分為黨政幹部問卷與公眾問卷,分別實施了調查。
  (一)從嚴治吏能否徹底扭轉不良官風
  持積極肯定態度的受訪官員占比74.84%;持積極肯定態度的受訪公眾比例為50.94%
  據對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網易、鳳凰網四家網站11275位網友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公眾持積極肯定態度的總計占比50.94%,即認為“完全可能”(11.98%)和“可能性較大”(38.96%)的;持相對消極態度總計占比32.88%,即認為“可能性較小”(20.06%)和“不可能”(12.82%)的,另有16.18%的公眾選擇“不清楚”。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五成的公眾持積極態度,表明瞭公眾對“整風運動”取得實效的肯定和信心;但仍有三成多的公眾持消極態度,近二成的公眾持觀望態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瞭徹底扭轉黨風不易,需要真刀實槍抓實推進。
  據對3450位黨政幹部隨機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官員持積極肯定態度的總計占比74.84%(51.25%的認為“可能性較大”,23.59%的認為“完全可能”);只有25.16%的受訪官員認為“可能性較小”(占比20.08%)和“不可能”(占比5.08%),可見大多數幹部認為中央從嚴治吏成效顯著,假以時日,定能徹底扭轉官風。
  對比分析上述數據,緣何持肯定態度的公眾占比相比官員低20%左右,相當部分受訪公眾在此問題上還持悲觀或觀望態度?調查發現,雖然公眾對當前的從嚴治吏成效高度肯定、充滿期待,但對“徹底”扭轉不良官風存在一些擔憂,其中比較突出的心態就是擔心會不會是一陣風、會不會反彈、到底能堅持多久。不少受訪者表示,當前從嚴治吏成效顯著,大快人心,怕就怕整一整好一些,當風頭過了以後,各種不良作風又再反彈。
  (二)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過嚴了
  88.56%的公眾和72.02%的幹部認為中央“出重拳”治吏恰如其分,可見中央從嚴治吏深得官心民心
  從嚴治吏撩動了不少人的癢與痛,有人抱怨“當官日子不好過了”、“這年頭做官比挖煤風險還高”,出重拳、用重典,是不是過嚴了?
  調查結果顯示, 88.56%的公眾和72.02%的幹部認為中央“出重拳”治官並未過嚴、“矯枉必須過正”。認為“有點”和“過了”的幹部總占比僅為22.77%;持同樣觀點的公眾則只有7.75%。
  正所謂“官者,管也。”(《禮記》)自古以來,官吏就是管人的職業,且常常無所不管。“官若腐敗或糊塗或自私或無能則遭殃的是國和民,更甚者禍國殃民直至民反。”河南省南陽市某縣發改委退休老幹部趙某分析。最好的治國,必然首先要治吏,官員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毛澤東語)。重拳治官,發聲自中央,實則是對強烈的民意訴求的積極回應。
  (三)變花招應對的官員有多少
  47.95%受訪公眾認為變花招應對反“四風”舉措的官員是“大多數”, 而持此觀點的受訪黨政幹部占比僅為16.69%
  47.95%受訪公眾認為“大多數”官員會變花招應對;而持此觀點的受訪黨政幹部占比僅為16.69%。這組數據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當前網友想法與官場現實的差距。在網絡世界,官員群體被污名化現象長期存在,這種刻板印象也影響了網友對此輪從嚴治吏落實程度的判斷,在是否變花招應對這一問題上,因為身處其間,受訪黨政幹部的觀點顯然更接近事實,僅16.69%受訪幹部認為“大多數”官員會變花招應對,顯示了從嚴治吏舉措落實的有效性。
  另一問題也印證了從嚴治吏的扎實有力。當我們具體問及“在您的單位,反對‘四風’要求落實情況”時,選擇“部分走樣”和“大多走樣”的黨政幹部總共僅有18.01%(分別為12.45%和5.56%),有44.67%的受訪幹部選擇了“嚴格執行,全面落實”,34.23%的人選擇了“部分落實”。
  需要指出的是,仍有過半受訪黨政幹部(占比51.04%)認為有“少部分”官員會變花招應對,如何讓這“小部分”官員的花招失效,仍是接下來反對“四風”、從嚴治吏需要解決的課題。中國是人情社會,加上利益多元化、博弈複雜化,受地緣、業緣等關係的影響,官員之間往往很難鐵面無私地面對自己的同僚,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建設。
  (四)抱怨的官員有多少
  51.52%的受訪公眾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占比47.45%的黨政幹部選擇“半數左右”
  51.52%的受訪公眾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而認為會抱怨的官員占“半數左右”為25.28%,另有14.86%的公眾選擇“少部分”,8.24%的表示“說不清”。可見,超過七成的公眾認為半數以上的幹部會抱怨。
  值得註意的是,參與調查的黨政幹部中,有11.21%認為“大部分”的官員會抱怨,47.45%的選擇“半數左右”,兩項相加比例達58.66%。可見,對從嚴治吏有抱怨、有牢騷成為不少幹部的真實心態。
  自古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前部分官員過慣了“奢侈”日子,如今要求其過正常日子,自然會有抱怨。但這樣的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在從嚴治吏的同時,如何回應好黨政幹部群體的正當利益訴求應當成為我們必須直面的課題。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所說,“中國的腐敗不僅僅是一種官場現象,整個社會都存在著。反腐一定要現實,太理想化,反腐敗就轉化不成制度優勢”。
  (五)會不會因此形成一輪官員下海潮
  高達82.81%的公眾認為“較小可能會”和“不會”,50.65%的受訪幹部認為“可能性較小”
  有高達82.81%的受訪者認為“較小可能會”和“不會”;認為“可能性較大”和“完全會”的幹部和公眾分別隻有32.31%和14.43%。50.65%的受訪幹部認為“可能性較小”,16.22%的人認為“沒有可能”,兩項相加達到66.87%。
  這種看似糾結的選擇背後,卻是理性人權衡利弊後的審慎考量。雖有種種不如意,但徹底拋棄這種“雞肋”生活,另覓出路的公務員還是少數。畢竟,“與存在很多發展機會的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公務員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難以超越” 。河北省衡水學院教師李某的看法或許道出不少中小城市公務員的心聲。公務員的“含金量”雖已有減弱之勢,但只要社會官本位沒有根本改變,“公務員熱”就不會真正減退。
  (六)會不會因此給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漲工資
  76.46%的受訪幹部認為“沒有可能”和“可能性較小”;50.89%的受訪公眾認為“可能性較大”和“完全可能”
  76.46%的受訪幹部認為“沒有可能”和“可能性較小”(分別各占比35.11%、41.35%),認為“完全可能”和“可能性較大”的受訪幹部只有22.98%(0.56%的人“不清楚”)。相比起來,過半公眾(占比為50.89%)認為給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漲工資的“可能性較大”和“完全可能”(具體來說選擇“完全會”的為15.11%,選擇“較大可能會”的35.78%),認為“不會”和“較小可能會”的有38.28%,另有10.83%的人“不清楚”。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在公務員漲薪的問題上,社會輿論和黨政幹部群體看法大相徑庭。
  “非公務員不瞭解情況,總覺得好處都被公務員占了。”對此,河南省南陽市某縣發改委受訪幹部張自娟感慨,“一個40多年工齡、當了20年的公社書記加10多年不腐敗的縣直一把手,至今的退休金還不到兩千塊。
  (七)會不會減弱官員幹事動力
  超出半數的公眾選擇了“不會”和“較小可能”,共達54.99%;認為“完全會”和“較大可能會”的幹部有37.4%,公眾也有39.75%
  調查發現,超出半數的公眾選擇了“不會”和“較小可能”(分別為37.26%和17.73%),共達54.99%,而選擇這兩項的幹部總占比達58.1%(選“不會”的占11.83%,選“較小可能會”的占46.27%);認為“完全會”和“較大可能會”的幹部有37.4%,公眾也有39.75%(選擇“不清楚”的幹部有4.5%、公眾有5.26%)。可見,在此問題上兩個群體比例相當,看法較為一致。
  但仍有一些細微分歧值得我們註意。比如,認為從嚴治官不會降低官員幹事熱情的公眾有37.26%,但選擇“不會”的幹部只有11.83%,更多的幹部還是較為審慎地選擇了“較小可能會”。有受訪幹部表示,中央的政策部署本身沒有過頭,但在各地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過頭之處,這影響了部分黨政幹部幹事的動力。但正如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委群眾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黃偉所認為的,“治官和改革發展並不矛盾,反而有利於改革發展,讓為民務實清廉的官員脫穎而出,更多地填充不作為或腐敗官員的空缺,也有利於為改革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大環境” 。
  (八)能否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
  53.23%的公眾認為保持當前治吏態勢,“較大可能”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官員認同度更高,達84%
  調查顯示,超五成公眾認為整治官風“完全”(19.36%)和“有較大可能”(33.87%)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選擇“不會”和“較小可能”的有42.29%(分別占比18.03%、24.26%),另有4.49%的人“不清楚”。與公眾相比,超過84%的黨政幹部認為新一屆中央領導層“打鐵自身硬”,從嚴治官效果已經顯現,持之以恆,“完全”和“較大可能”能為深化改革掃除障礙(具體占比41.22%和43.56%)。
  對比分析可知,黨政幹部要比公眾更加樂觀,也更加認同中央從嚴治吏的效果。為何“被整”的群體反而喝彩更多?而受惠的公眾卻謹慎觀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教授認為,“讓公眾在改革的過程中產生歸屬感和信賴感尤為重要” 。
  (九)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
  選擇“很多”、“較多”的黨政幹部占比達35.42%,八成多的公眾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升
  “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提高了多少?”選擇“有所提升”的黨政幹部有45.33%,選擇“較多”和“很多”的分別為27.15%和8.27%,另有19.22%的黨政幹部認為“沒有提高”。在參與調查的公眾中,有49.84%的人對黨的治理能力信心“有所提升”,提升“較多”和“很多”的共有30.55%,“沒有提高”的有16.51%,選擇“下降”的則有3.1%。
  公眾和黨政幹部對黨的治理能力的普遍提升,反應了社會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一年多工作的充分肯定,更體現了反腐倡廉系列舉措的深得民心。
  (十)制度建設能不能跟得上
  超過五成的公眾對從嚴治吏的制度化信心不足,只有53.21%的受訪幹部選擇“完全能”和“較高程度能”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知,22.28%的受訪公眾認為制度建設能跟得上的“程度較低”,認為“不能跟上”的受訪者有23.57%。也就是說,超過五成的公眾對從嚴治吏的制度化、常態化持有疑問。這與仍有53.21%的受訪幹部選擇“完全能”和“較高程度能”的調查結果形成了鮮明對照。
  整治官風能否避免曇花一現的運動式收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開封認為,治官政策與既有制度架構間存在的衝突,影響了官風整治的制度化和常態化。例如,在一些腐敗案中,企業的走私與漏稅行為之所以被地方官員縱容,是因為其結果可能促進經濟發展。
  而另一方面,質疑固然為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但質疑也只是開始,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問題解決制度完善,質疑才更有積極現實的意義。彌合“不信任裂痕”,凝聚“社會共同體”意識,需要政府帶頭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這樣,現代政治文明才能有堅實的土壤,制度體制健全才會指日可期。
(編輯:SN0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nvntutnr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